璀璨如繁星的孔明燈
神秘震撼的川劇變臉
曲調(diào)婉轉(zhuǎn)畫風唯美的越劇
以布為紙巧奪天工的刺繡
……
近期,《落凡塵》《傘少女》
《二郎神之深海蛟龍》等國產(chǎn)動畫電影上映
其中呈現(xiàn)的中式美學令人驚艷
暗藏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“彩蛋”
更令不少觀眾直呼“血脈覺醒”
仰望星空,你是否也曾好奇,牛郎星“用扁擔挑著的兩個孩子”,各自有著怎樣的故事?
《落凡塵》以此為背景續(xù)寫了牛郎織女故事以及星宿神話。極致的東方審美,以親情為核心的情感表達,讓不少觀眾表示“后勁十足”。
《落凡塵》首度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搬上了大銀幕,而影片的主要劇情也是圍繞二十八星宿展開。
△電影宣傳片截圖
為觀測天體運行,古人將黃道附近的天區(qū)劃分成二十八組,每組為一宿,每宿都與動物有關(guān)。電影中軟萌可愛的牛金牛、兇猛可怕的翼火蛇、大鬧火鍋店的尾火虎等,都來自二十八星宿。
△電影中的尾火虎形象
△電影中的牛金牛形象
二十八宿按照方位可分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宮,也稱“四象”,分別為東方蒼龍,南方朱雀,西方白虎,北方玄武。影片的高潮部分就呈現(xiàn)了這“四象”。
我們常常提到的“二月二龍?zhí)ь^”與“四象”中的東方蒼龍有關(guān)。它由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構(gòu)成,看上去宛如一條青龍。
春季時,天黑后不久,角宿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,龍的身子看起來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,僅僅露出了犄角,人們形象地將其稱為“龍?zhí)ь^”。夏季,這條“巨龍”會完整呈現(xiàn)在南方天空中。冬天,它則隱藏在地平線以下。
電影中蘊含了大量絲織刺繡元素。導演鐘鼎介紹,他們在視覺呈現(xiàn)上參考了中國四大名繡——蘇繡、蜀繡、粵繡、湘繡的精巧技藝。
△影片用刺繡和皮影等元素展示金風、玉露收服星宿的過程。
蘇繡以精、細、雅、潔著稱,承載了江南的溫婉柔美。一幅蘇繡作品的誕生,要歷經(jīng)繡稿設(shè)計、上繃、勾稿、配線、劈絲、刺繡、裝裱等工序,其間既有將一根絲線劈成128份的“極限操作”,也有雙面不同畫的精妙絕倫。
蜀繡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三星堆文明。在悠久的發(fā)展歷史中,蜀繡形成了針法嚴謹、片線光亮、針腳平齊、色彩明快的特點。它的針法位居四大名繡之首,共12大類100余種,各種針法交錯使用,粗細相間,虛實結(jié)合,變化豐富。
粵繡是廣繡與潮繡的合稱,圖案繁茂,熱情奔放,裝飾性強?;浝C技藝中“立體墊高”的操作,可在平面上塑造出3D畫面:將棉花縫進繡品中,再經(jīng)過勾紙丁、墊高釘金繡、編針、拼綴等操作,最終繡出的作品如浮雕般活靈活現(xiàn)。
湘繡著色豐富、繡品若畫,有著“繡花花生香,繡鳥能聽聲,繡虎能奔跑,繡人能傳神”的美譽。湘繡中的“雙異繡”,能做到面料雙面的形狀、針法、色彩完全不一樣;獨特的鬅毛針法,能讓繡出來的動物毛發(fā)蓬松有質(zhì)感,使圖案更加逼真。
影片中,七古鎮(zhèn)熱鬧非凡,熙熙攘攘的人群、燈火通明的夜市、熱氣騰騰的美食……重現(xiàn)了《清明上河圖》中描繪的繁華喧囂與煙火氣息。
《清明上河圖》現(xiàn)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,有著“中國最具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”之稱,它是宋人寫下的生活日記,把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開封)的風貌細膩直白地記錄了下來。
全畫大體分為三部分,從京郊的城鄉(xiāng)接合處畫起,是一派郊野風光;中段以虹橋為中心,車水馬龍,商販密集;后段是繁華的市區(qū)街道,街上各式商店林立,行人摩肩接踵,有紳士官吏、販夫走卒、頑皮兒童、行腳僧人等,甚至還能找到“外賣小哥”的身影。
△清明上河圖卷(局部),注意看右下角正在送外賣的小哥。
畫家張擇端用三年完成了這幅縱24.8厘米、橫528厘米的畫卷,呈現(xiàn)出500多個人物、50多頭牛馬、20多艘船只,一城喧鬧皆歸于此。
△清明上河圖卷(局部)
川劇變臉也在熱鬧的七古鎮(zhèn)上演,一瞬千面的技藝令不少觀眾驚嘆。
相傳,“變臉”原先是古人為了嚇跑猛獸在自己臉上勾畫的猙獰圖案,后被民間發(fā)展為“絕活”表演,漸漸又融進了川劇中。
起初,“變臉”手段相對粗糙,演員戴上多層紙殼面具,臨場以煙火或折扇掩護層層揭去。一代代“名角兒”將巧思融入表演,讓“變臉”技藝日益精湛,發(fā)展出了“油彩抹臉”“粉末吹臉”“絲線扯臉”“運氣變臉”等變臉手法,演員一回頭或一轉(zhuǎn)身,臉譜瞬時變換,角色的喜怒哀樂也隨之呈現(xiàn)。
有網(wǎng)友將《傘少女》稱作溫暖的“非遺宣傳片”。在聚集了各方奇珍異寶的“念物閣”,各式古代器物被擬人化,畫風唯美治愈。
傘在我國至今已有三千余年歷史,悠久歲月沉淀下,各地區(qū)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傘類非遺項目。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西湖綢傘,就是電影中青羅傘的原型。
西湖綢傘以綢張面,傘面織造細密又薄如蟬翼,可描繪山水,風光,花鳥,人物等;傘身由一節(jié)淡竹筒劈成32根或36根細條,另配骨撐,組成傘骨,色澤光亮,即使烈日暴曬也不易彎曲變形。
更為獨特的是,西湖綢傘撐開時傘面五光十色,收攏時綢面不外露,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淡雅的圓竹,因而有“撐開一把傘,收攏一支竹”的美譽。
影片中,柳老板在月下起舞,響起的是小百花越劇團李云霄演唱的《月中仙》。
越劇發(fā)源于浙江紹興,后逐漸走向全國,成為中國第二大劇種。越劇長于抒情,多以“才子佳人”題材為主,唱腔柔潤婉轉(zhuǎn),身姿飄逸動人,處處散發(fā)著典雅靈秀的江南氣韻。
△青年越劇演員陳麗君(左)和李云霄(右)
它算得上是梨園群芳中的“青春派”,誕生至今僅一百余年,但其受歡迎程度絲毫不遜于那些古老劇種。無論老幼,不分南北,許多人都能即興哼唱幾句:“天上掉下個林妹妹,似一朵輕云剛出岫……”
電影中,一只損壞的簪子,被文物修復工匠用絨花技藝還原,一撮一捻,栩栩如生的花朵在手中綻放。
據(jù)傳,唐代簪花風氣盛行,但鮮花不是四季常有,又易枯萎,佩戴并不方便,于是“永不凋謝”的絨花應運而生。絨花以“銅絲為骨,蠶絲為肉”,諧音“榮華”,有著吉祥富貴的寓意。
歷史上,北京、天津、南京、揚州等地都曾盛行絨花,成品也不再局限于鮮花,而是發(fā)展為禽鳥、走獸、盆景、壁掛、擺件等眾多品種。如今,從古裝電視劇中的絨花發(fā)飾,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頒獎現(xiàn)場的絨花禮帽,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蘊藏的文化之美,正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△北京冬奧會頒獎現(xiàn)場的絨花禮帽
形態(tài)各異的非遺魚燈也在電影中出現(xiàn)。它是傳統(tǒng)民俗節(jié)日的活動道具,燈身呈鯉魚狀,有著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。
魚燈用薄竹片扎綁,“魚皮”則用宣紙制成,并在其上繪制圖案。大魚燈體長可達三四米,需要兩個成年人舞動,小魚燈則僅有二三十厘米,但不論大小,魚燈的“魚頭”“魚身”“魚尾”都自成一體,可靈活轉(zhuǎn)動,舞動起來更加靈動。
嬉魚燈是徽州傳統(tǒng)民俗,在當?shù)匾褌鞒袛?shù)百年。每年正月,當“魚肚”中的燈光亮起,魚燈隊伍便開始走街串巷,將年年有余的祝愿傳遞給每一個人。
《二郎神之深海蛟龍》將故事背景設(shè)定在封神之戰(zhàn)后,二郎神受命捉拿逃跑的墨麒麟,不料卻卷入一場巨大的陰謀……電影在《封神榜》基礎(chǔ)上,將元雜劇中《灌口二郎斬健蛟》的故事融入其中,進行了全新的創(chuàng)作改編。
影片中,放燈節(jié)那天,蓮花燈順著水流漂向遠方,孔明燈則在夜空徐徐升起,給自己和牽掛的人送去祝福和思念。
很多人以為孔明燈是三國時諸葛亮發(fā)明的,但這一說法并沒有確切依據(jù)。從字面來理解,可能是因為這種燈的透光和使用方式特別,四周要圍擋起來,從孔洞泄光,因而得名“孔明燈”。
孔明燈由質(zhì)輕的竹篾和薄紙組成。最初,它被用在軍事領(lǐng)域,是傳遞情報的工具。由于其操作簡單、觀賞性強,逐漸發(fā)展為一種休閑方式,成了人們的“許愿燈”。
△放飛孔明燈有嚴格限制,請一定遵守規(guī)定。
擔擔面、涼粉、美酒……電影中出現(xiàn)了不少美食,但要說到好吃又好玩的,還要數(shù)小蛟龍手拿的糖畫↓
糖畫是中國民間傳統(tǒng)手工技藝,畫糖人需要先將糖熔化,然后在清潔光滑的石板上澆潑勾勒成各種圖案,凝固后亦糖亦畫,可觀可食,是舌尖上的藝術(shù)品。
你都看過了哪幾部國產(chǎn)動畫影片?
你發(fā)現(xiàn)了哪些“彩蛋”?
最吸引你的是什么?
(來源:央視新聞)
編輯:陳云哲
國家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1120180004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:0917-3266271 郵箱:baojijb@126.com
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(wǎng)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(qū)
陜西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-63907152
地址:寶雞廣電傳媒大廈 聯(lián)系電話:0917-3266271 郵箱:bjnews@163.com